河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5-11 河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666
核心提示:《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食品安全十四五

 河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2022年3月3日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河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序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河池市在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战略部署,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推进河池市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的新期盼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河池市“十四五”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河池市各级政府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全市食品安全的重要指引。
 
目  录
 
一、践行“四个最严” 奋力谱写食品安全治理新篇章
 
(一)发展成就
 
(二)面临机遇
 
(三)主要挑战
 
(四)指导思想
 
(五)基本原则
 
(六)发展目标
 
表-1  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主要监控指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一)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二)优化基层监管执法体系
 
(三)构建全程分级监管体系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五)构建标准技术支撑体系
 
(六)完善人才装备保障体系
 
(七)健全社会共治共享体系
 
三、破解突出矛盾 全面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一)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工程
 
(二)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工程
 
(三)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四)优质粮食工程
 
(五)“双安双创”创建工程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 深入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优质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二)推动特色优质食品品牌化生产
 
(三)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与推广
 
五、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开启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投入力度
 
(三)严格考核评估
 
(四)激励担当作为
 
附录:主要概念界定
 
一、践行“四个最严”奋力谱写食品安全治理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县(区)和各部门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有效提升,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食用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平均合格率在98%以上,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上升到76.48%。
 
(一)发展成就
 
1.党政同责得到有效落实。出台与实施《河池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河池市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市委、市政府主动压实责任,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和重要指标纳入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并将其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属地责任向基层纵深发展。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宣传教育等协作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和健全。
 
2.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自治区机构改革方案要求,组建市、县、乡三级市场监管体系,全市基层市场监管所数量达到123个,建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39个,形成行政监管、稽查执法、技术支撑、基层管理、综合协调“五位一体”的监管体制。积极探索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全市累计归集涉企信息87.30万条,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市场主体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企业18.79万户/次和4946户/次。深入推进分级分类监管,食品企业风险等级分级率达到100%。
 
3.监管队伍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所辖县(区)局核定行政、参公事业编制中从事食品安全工作人员达到172名。全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到67%,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达到2.45%,均比“十二五”期末有所提高。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十三五”期间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分级分批分类开展政治理论培训班310次、培训12000多人次,举办业务培训班180期、培训6620多人次,举办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60期、培训2100多人次,选派干部参加各级各类脱产培训班3100多人次。
 
4.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均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监控监测,以及主要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指标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巴马县、南丹县相继成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投入运营。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完成实验计量认证,具备检验粮食主要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能力。宜州区、罗城县、环江县、南丹县、都安县粮食质量检验站具备粮食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快检能力。建立了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技术支撑,180家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为哨点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5.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农药和兽用抗菌药残留、农资打假、“瘦肉精”、水产品违法添加禁用物质、生鲜乳违禁物质等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100%的县(区)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工程,完成了560万亩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普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标准化质量认证农产品,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南丹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6.食品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与公检法建立了联合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构建了河池与贵州黔南州的跨省稽查协作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845起,货值金额430.65万元,罚没款1469.53万元。持续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食品、重点风险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检查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十三五”期间实地检查入网餐饮服务单位2000多家。
 
7.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初步形成。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乡村、法制宣传日等科普宣传活动。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全市208家食品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351家食品企业建立健全追溯体系,重要食品追溯体系建成率达100%。共有3690家餐饮服务单位实施直播式“明厨亮灶”,覆盖率达42%。督促指导企业按照频次开展食品安全自查,督促指导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及法人参加“食安员抽考”手机APP考试,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建立了市、县两级12331投诉举报平台,“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报食品投诉举报6530件,处置完成率100%。
 
(二)面临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定位食品安全工作,科学提出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自治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等,这为河池“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化解各类食品安全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治理氛围正在形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自身权益,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日益增加,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的机制日益完善,有助于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3.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新技术日益成熟。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催生了“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视频远程监管、自动识别抓拍违法行为等新型监管方式,大大提升了食品风险治理效能。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也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
 
(三)主要挑战
 
1.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土壤重金属本底含量高、养殖工作人员使用违禁药物和用药及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工业三废排放造成的污染等导致的农兽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现象较为严重。食品产业“多、小、散、乱”,生产环境较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质量安全控制不到位等导致的风险依然严峻。此外,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农村小餐馆、农家乐等农村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微信朋友圈网络销售食品等食品新业态的风险同样较为严重。
 
2.监管能力和监管要求不匹配。一是专业人员少。机构改革后,部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被分流到外单位,对市场专业领域监管效能造成一定影响。二是监管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年轻干部占比减小,导致执法检查频次和覆盖面不全。三是检验检测资源、监管装备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增加了监管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打击犯罪效能。
 
3.社会共治仍然是短板弱项。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仍然较为淡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评议考核的程度不够,公众、行业协会的监督和评议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对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引导行业协会通过自律规范管理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不高。风险交流的有效性仍需加强,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部门与媒体缺乏沟通等问题容易导致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发生。
 
(四)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践行“四个最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线,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和健康饮食的要求,着力建设“六新”河池,加快超越跨越步伐,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河池篇章,为确保河池与全国全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五)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心系人民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推进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严把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
 
2.坚持依法监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提升监管人员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行业守法”的治理格局。
 
3.坚持全程监管。整合监管资源,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形成区域间、部门间监管合力,建立健全覆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
 
4.坚持科学监管。以提高监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双随机监管、信用监管、日常监督、抽检监测,进一步推进监管手段科学化、数据化,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5.坚持社会共治。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创新社会各界参与治理的有效模式,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形成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六)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健全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食品安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等重难点问题基本解决,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基本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管理、监管执法能力明显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表-1  河池市食品安全“十四五”主要监控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目标数

属性

1

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批次/千人)

≥4.5

约束性

2

食用农产品覆盖率(批次/千人)

≥1.5

约束性

3

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

≥98

约束性

4

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98

约束性

5

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处置率(%)

100

约束性

6

“两品一标”产品数(个)

110

预期性

7

大中型食品生产、连锁、配餐企业自查报告率(%)

100

预期性

8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含单位食堂)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比例(%)

100

预期性

9

餐饮服务提供者风险分级动态管理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0

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1

乳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信息可追溯率(%)

98

预期性

12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含单位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抽查考核合格率(%)

≥90

预期性

13

随机抽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证照公示率(%)

97

预期性

14

食品安全12315投诉举报按时办结率(%)

≥99

预期性

15

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食品安全执法装备标准化配备率(%)

≥98

预期性

16

市区和县区农批市场快检室覆盖率(%)

≥99.8

预期性

17

食用农产品快检系统全年快检阳性样品处置率(%)

≥98

预期性

18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率(%)

100

约束性

19

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率(%)

100

约束性

20

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创建数(个)

8

约束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一)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1.压实监管责任。研究制定并有效实施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的监管事权,建立健全事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党委(党组)、政府的监管责任,推动党政同责和属地责任向基层纵深发展。督促县(区)、乡镇(街道)市场监管部门全面贯彻“以食品安全为首要职责”的要求,重点做好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和执法事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交流、应急处置、协调联动等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健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市级监管部门负责、县(区)间配合的联合执法办案机制,加强对重大复杂案件查处和跨县(区)执法力度。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设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培训考核。到2025年,全市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率和配备率分别达到100%,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接受食品安全专业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年,培训率和食品安全知识考核合格率分别达到100%。督促企业加强过程控制,定期开展“体检活动”和自查评价,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到2025年,大中型食品生产、连锁、配餐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鼓励和引导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ISO22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督促企业建立产品召回、消费投诉解决、应急处置等风险处置制度。鼓励肉制品企业、白酒生产企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大宗食品配送单位、中央厨房试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二)优化基层监管执法体系
 
1.完善监管机制。逐年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抽检批数和抽检项目覆盖率。对食品安全领域未列入抽查事项清单的事项实行网格化监管,以县(区)市场监管部门和乡镇(街道)派出机构为责任主体,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把日常监管与监督抽检紧密结合,增强监督抽检的靶向性、专业性,找准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双查”和“四不两直”的飞行检查,开展米、面、油、预包装白酒、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包装饮用水等高风险大宗消费食品体系检查。建立健全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制度和责任人约谈制度,对高风险生产企业开展约谈,推进企业责任约谈常态化。
 
2.强化基层综合执法。制定《河池市食品案源管理办法》,扩大监督检查、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媒体曝光、部门移送等案件线索来源,规范案源管理。规范日常检查、监督抽检、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投诉举报的执法程序、工作规则和执法文书,探索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档案电子化。健全执法办案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抓住社会反映强烈,特别是带有行业潜规则性质的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行动。
 
3.加强行刑衔接。加强行政、公安、检察院和法院间的部门协作,探索建立案件移送、线索通报、联合查办、涉案物品处置、信息共享和信息联合发布等行刑衔接机制,解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取证难、移送难、入罪难及涉刑案件涉案产品认定等问题。支持各级检察机关依法提起食品领域民事公益诉讼,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
 
4.建立健全严厉处罚体系。落实“处罚到人”,依法严厉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落实食品行业从业禁止、终身禁业,对再犯从严从重处罚。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依法从重判罚。探索和推动食品制假售假行为“直接入刑”。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完善食品安全严重失信者名单认定机制,定期向参与失信联合惩戒的部门提供严重失信者名单信息。加大对失信者的日常监督检查频次,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等级。
 
(三)构建全程分级监管体系
 
1.加强生产源头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安全使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加快实施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3年底全市范围内试行主体开具使用合格证的覆盖率达到100%。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种植产品重金属定量检测抽样。加强屠宰场监管和抽检,实行“活禽集中屠宰、全程冷链配送”,保障禽肉安全供给。落实风险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生产主体和食品类别实施差异性监管。
 
2.加强经营环节监管。结合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强化人畜共患病的排查监测。深入开展对野生动物饲养、经营及畜禽交易市场的检查排查,加强对进入家禽交易市场的活禽检疫监管。健全食品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和网格化监管机制,以菜市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加大对日常大宗消费食品的监管力度。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改造升级全市农产品市场软硬件设施,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自我承诺工作。

专栏1  放心市场建设工程

1.加强软硬件升级改造。改造升级全市农产品市场软硬件设施,建设布局合理、清洁卫生、安全有序、配套齐全、管理制度完善、流通方式先进的农产品市场。

2.推广可追溯系统。推动农产品市场建立溯源数据电子平台,商户信息、销售情况等形成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管理。

3.推动食用农产品市场设立农产品检测中心。每天对菜品进行抽检。

4.探索“二维码”信息公示方式。方便市民通过“二维码”了解快检结果信息,知晓相关食品及食用农产品选购技巧与科普知识。

5.加强冷链食品监管。持续开展冷链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强化冷链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和检测力度。

3.加强餐饮服务监管。制定不同风险等级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具体检查频次和监管重点。以学校和居民小区周边、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区域,以小餐饮店、无牌匾标识餐饮店为重点对象开展无证经营行为监督检查。鼓励引入色标管理、4D、5常、6T等管理方法,提升后厨环境卫生管理水平。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特别是学校食堂、大型餐饮服务单位主动公开加工制作过程,接受社会监督、部门监管。严厉查处使用病死畜禽和地沟油、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等行为。推广使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到2025年,全市运用电子监管系统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的覆盖率达70%以上,餐饮服务提供者风险等级评定率100%。

专栏2  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餐饮从业人员能力提升。推广使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从业人员互联网培训考核平台,针对不同岗位设定培训考核内容,实行分类培训考核,提高培训考核的精准度,解决从业人员“不懂法、难整改”等突出问题。

2.餐饮服务规范提升。督促餐饮服务提供者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规范餐饮服务行为。严格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线上监测,线下检查,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鼓励餐饮外卖对配送食品进行封签,使用环保可降解的容器包装。

3.餐饮环境卫生提升。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环境卫生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打造“清洁厨房”,优化厨房布局及硬件设施,提升后厨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整洁、舒适的餐饮服务环境。


4.加强特殊食品监管。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不按照批准内容组织生产、擅自改变生产工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药物)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和宣传资料虚假宣传保健功能,非法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利用网络、会议营销、广播电视、电话营销等方式欺诈销售保健食品违法行为。加强直销企业监管,严厉查处通过传销、违规直销方式营销保健食品违法行为。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实现全覆盖。
 
5.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加强对纳入生产许可管理的五大类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实行告知承诺审批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加强与食品直接接触但不纳入生产许可证目录管理范围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环节无证无照、使用回收塑料原料、违规使用增塑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抽检和结果公示。
 
6.加强进出口食品监管。加强进口食品源头控制,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推动建设出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1.健全风险监测体系。健全以市为主体、县(区)为基础、哨点医院为末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构建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基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体系,完善监测报告管理、预检分诊管理、防治知识培训、奖罚等制度。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优先监测项目的监测力度,扩大对新业态、新技术、新原料的监测。持续收集、整合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检验检测等关于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发挥风险监测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的“指南针”作用。加强舆情热点、突发事件的风险监测。
 
2.强化风险评估预警。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和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数据,分析危害因素来源,系统开展食品中主要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组建食品安全专家队伍,逐步构建“每月一研判、每月一报告”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及时对高风险食品、高风险场所进行预警。
 
3.加强风险会商交流。推进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监测结果通报,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消费警示,开展风险解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主体参与,以新闻发布会等为渠道的风险交流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食品安全公示制度,及时公示不合格的食品,提示、告知和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放心食品。鼓励研究机构、高校、协会、媒体、企业等主体主动科学解疑释惑,回应消费者质疑。依法坚决打击造谣传谣、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
 
4.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修订市本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事故调查、处置、报告、信息发布等工作程序,健全应急处置部门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强化培训演练,统筹安排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专家应急咨询和决策辅助制度,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探索建立家庭食品安全问题处置机制和食品企业应急处置机制。
 
(五)构建标准技术支撑体系
 
1.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对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地方特色食品,配合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举办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培训班,做好标准跟踪评价工作。依托市、县两级卫健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培训。聚焦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大宗食品等重点品种,农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学校食堂、“三小”食品等重点场所,食品生产加工、网络订餐、集中供餐等重点领域,探索性地制(修)订一批急需的监管工作规范。
 
2.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市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使之成为具备食品常规检验检测能力,能够满足批量、快速检验检测的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推动已建的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保障检验经费与日常运行经费。对尚不具备独立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条件的,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或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解决检验检测能力不足的困难。在主要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卖场、幼儿园与各类学校食堂建设一批快检室。加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等消费终端配备的快速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建设自检室,提升企业检验检测水平。引导、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第三方检验领域,发展壮大社会检验检测力量。

专栏3  检验检测重大工程

1.河池市酒类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位于河池市城区东江工业园区,投资概算500万元。

2.河池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新建项目,位于河池市城区东江工业园区,投资概算2000万元。

3.河池市水类产品检测中心。新建项目,位于河池市城区东江工业园区,投资概算1500万元。


3.推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加大投入,全市实现市场监管视频监控汇聚1万线以上,将主要的食品生产企业纳入信息化监管系统。各县(区)全面启动并逐渐完成智慧监管应用系统建设,并接入全市统一监管平台。将直接入口食品、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城区和旅游景点内的供餐单位、大中型餐饮服务经营者、城区范围内的农贸市场和大中型食品超市等纳入智慧市场信息化平台监管。

专栏4  河池智慧市场信息化平台

主要包括智慧监管平台、智慧监管指挥中心和移动执法终端三个部分,系统设计五大板块,即食品生产环节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监管、食品餐饮环节监管、特种设备环节监管、药品环节监管以及市场监管线上执法等。


4.建设可追溯体系。完善食用农产品、食品、冷链食品全过程追溯体系。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生产主体实现追溯全覆盖,规模以上与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纳入食品追溯体系。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实现产地环境监测、生产过程定期跟踪、质量安全专业监测、产品信息公开查询,确保生产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六)完善人才装备保障体系
 
1.稳定基层监管人员的稳定性。科学制定加强基层执法力量的工作方案,推动执法力量向一线岗位倾斜,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现象,确保基层有足够资源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规范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职在岗人员抽借调制度,有效解决编制空转、在编不在岗等问题。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增强检查队伍的归属感,全力控制专业人才非正常流失,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性。
 
2.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专业化人才引进力度,“十四五”时期每年引进人才中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检验检测技术、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背景的专业化人才比例不低于80%。建立完善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基层执法人员日常培训、人才深造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多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基层所执法人员轮训工作,每年为乡镇(街道)派出机构培训2-3名食品安全监管骨干。建立专兼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和协管员队伍,每年培训乡镇(街道)、村(社区)食品安全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协管员不低于20学时。
 
3.加快建立职业检查员队伍。推动各县(区)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完善职业化检查员遴选、分级、考评、培训、奖惩、退出的工作机制。结合日常工作和专项整治,通过个别指导和会议培训等形式,对职业检查员进行业务指导,提高检查人员的日常监管技能、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专家咨询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充实专家咨询队伍,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库,从专家库中挑选专家,灵活组建若干专门工作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交流。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围绕重大问题通过政府采购,以专项课题研究形式,向高校、智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购买智力成果,提高科学化决策水平。
 
5.基层监管装备标准化。按要求配齐配足交通、指挥和通讯、取证、快检、防护、其他装备等六类装备与业务用房等方面的监管执法条件,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到2025年,全市100%的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完成标准化建设。
 
(七)健全社会共治共享体系
 
1.强化普法和科普宣传。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知识大讲堂等宣传活动。持续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类媒介,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改变不洁饮食习俗,避免误食误饮有毒动植物和自泡药酒等食品类安全事件。推动建设河池市食品安全教育基地。
 
2.鼓励和规范社会监督。公开行政监管和处罚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违法企业和食品安全问题,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建立专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鼓励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学校、社区居委、物业服务企业与村民自治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3.鼓励和规范行业自律。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调动食品行业协会积极性,开展诚信示范创建活动,加强行业诚信自律和约束引导机制建设。
 
4.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完善12315投诉举报平台,实现与12345“一号受理,双号并行”,使便民服务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的更实,实现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落实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和企业内部知情人举报食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保密工作,依法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依法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
 
三、破解突出矛盾全面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一)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工程
 
1.深入开展农药兽药使用减量行动。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和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指导经营户和种植户严格按许可经营和使用范围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查处违规使用禁用农药兽药、高毒剧毒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落实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发展绿色防控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
 
2.深入开展产地环境问题治理行动。在重点污染区域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排查,在耕地重度污染的县(区)依法划定禁止种养区。健全土壤信息共享机制。
 
(二)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工程
 
1.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严把进货质量关,探索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到2025年,城市区域学校食堂实施大宗食材统一采集、统一配送的比例达90%以上。逐步推行校园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到2025年全市所有学校食堂食品经营许可持证率达100%。
 
2.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建立学校自查自纠和县级日常监督检查、市级督查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店监督检查全覆盖。查处校内食品经营者、学校供餐单位、校园周边餐饮门店、流动食品摊贩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未按规定实施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的行为。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到2025年,全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其中“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60%以上;校外供餐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其中“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70%以上。
 
(三)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1.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落实常态化的专项检查、联合检查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主战场,全面清理农村食品批发、零售者的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五无”食品、假冒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和无证无照、无合法来源等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严格封存、召回和销毁监管中发现的假冒伪劣、过期食品和其他不合格食品,杜绝不合格食品“上山下乡”流入农村。
 
2.推进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推行“互联网+农村集体聚餐”管理模式,推广使用农村集体聚餐风险防控平台,落实农村50人以上聚餐报告指导制度。鼓励发展农村集体聚餐餐饮服务公司和农村家宴中心,强化乡村厨师的管理和培训,规范乡村厨师食品安全加工行为。将农村集市、庙会等临时性集中消费场所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四)优质粮食工程
 
1.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完善市、县两级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体系,提升检验监测能力。鼓励各级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拓宽服务领域,从提供单一检验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鼓励粮食企业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做好主要粮食品种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管控。
 
2.发挥优质粮油的示范效应。鼓励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订单收购,建设种植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粮油名牌产品。发布粮食质量品质信息,促进产销衔接、优粮优销。指导粮食企业合理选择粮源,实现优粮优购、优粮优价。宣传“好粮油”产品,普及营养知识,引领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五)“双安双创”创建工程
 
1.推动国家级“双安双创”行动。在巩固我市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基础上,争取进入国家试点城市范围。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数量翻一番。巩固南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标准化生产、依法监管的样板区。
 
2.推进自治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推进自治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和管理办法。到2025年,自治区食品安全县创建全面达标。
 
3.推动“双安双创”行动全域化。实施“县县创”创建行动,将创建活动引向乡镇(街道)。实施分级分类分业态创建行动,打造一批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基地)、餐饮示范企业(集体食堂)、示范街区和示范流通单位(大型商超、农贸市场)。抓好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创建。2025年末,全市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网格化监管示范县乡乡镇)数达到20个。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优质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1.推进“两品一标”认证登记。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及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做好绿色食品续展和有机农产品保持认证工作,力争认证产品的续展和保持认证率达到100%。挖掘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申报主体,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组织申报。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特色食用农产品产业,努力实现每个县均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食用农产品。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到2025年,食用农产品获“两品一标”认证企业质量追溯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80%。
 
2.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禁止高毒、高残留投入品进入“两品一标”产品基地。强化农业环保、农技推广、植保、农业执法等的联合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投入品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提高基地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行动。
 
3.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认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指导企业建章立制,完善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两品一标”监督抽查制度,将“两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市、县(区)农业部门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范围。开展“两品一标”市场标志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维护“两品一标”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公信力。
 
(二)推动特色优质食品品牌化生产
 
1.打造过硬和特色质量品牌。深化“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工程,支持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全区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利用“世界长寿之乡”品牌,重点发展制糖业、特色酒业、包装饮用水(矿泉水)、特色食用植物油等绿色长寿食品,开发火麻、茶叶、食用菌和富硒类等特色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推动巴马绿色长寿食品产业发展,积极谋划东巴凤及更多县(区)共同使用“长寿巴马”品牌,不断提升“长寿巴马”公共品牌知名度,助推全市特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深加工和保健品加工基地。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实施。
 
2.发展特色食品小作坊。以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山茶油)、糕点(粽子)等为重点,培育特色食品小食坊。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引导小作坊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取缔与规范相结合,督促小作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对象基础档案,使符合条件的小作坊生产经营许可率和建立监管档案率达到100%,集中查处生产经营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生产经营行为。
 
3.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坚持“放管服”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罗城、南丹、都安为重点,打造百亿酿酒产业;以罗城、环江、巴马为重点,打造百亿优质饮用水产业,推动“两个百亿”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巴马、都安为重点,创建自治区级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巴马健康长寿生态食品产业园区建设。
 
4.优化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综合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严格履行市场监管服务职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保护食品生产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在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支持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专项,聚焦监测检测、风险预警、过程控制等食品安全防控关键技术,以及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等保鲜物流技术等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支持特色农产品与食品领域企业联合各方力量建设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支持食品安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技术保障水平。
 
2.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品质量。搭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构建食品产品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强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开启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市、县(区)、乡镇(街道)要认真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切实发挥本规划对“十四五”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指导作用,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食品安全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良好衔接,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实现本规划各项目标。全面强化规划宣传,增强规划意识。
 
(二)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分级保障原则,将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保障基层监管执法装备标准化与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以及监管抽检、评价性抽检、风险监测等,确保重点工程和重点环节建设资金,保障规划任务落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制度,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绩效。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高效、合规、合理,严格监督管理项目建设经费。
 
(三)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将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完善责任追究制,对未履行职责和要求、履职不到位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追究。做好纳入规划的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推进情况的跟踪监测,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加强督促检查、中期考核和效果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四)激励担当作为
 
制定实施食品安全表彰奖励制度,重点表彰奖励一线人员,激励监管执法与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干事创业。研究制定与试行食品安全工作“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机制,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鼓励担当者大胆作为,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导致先行先试出现失误错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以及对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不做负面评价,从轻减轻处分或者免予处分,督促当事人及时整改和纠错纠偏。
 
附录:主要概念界定
 
双查:既检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也检查基层许可和日常监管责任落实情况。
 
四不两直:不事先通知、不透露检查信息、不听取汇报、不安排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
 
双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问题。
 
农业生产投入品:主要包括农药、兽(渔)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
 
五无食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食品生产许可、无食品标签。
 
两品一标: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门,河池军分区,武警河池支队,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工商联。
河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3月3日印发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河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0771-5883885删除。
工程通网
工程咨询设计行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水保、能评、可研、建议书、复垦、安评、环评、地灾、工程监理、测绘、检测、方案设计、初设、施工图、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发展规划等咨询设计服务。
让天下投资项目快速顺利落地!
电话 钟经理 15807771860
Q Q 1582680976
微信 zh1582680976
邮箱 1582680976@qq.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桂雅路11号凤岭·麒麟堡A单元2202、2203号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工程通网看到的!
 
标签: 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河池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